【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彤彤:我的文章写在青藏大地上
“常常有人问我,扎根西部的这三年亏不亏?后不后悔?是不是损失了什么?”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俭朴的工作室里,刘彤彤教授面对着课题组的年轻教师语重心长,“我在青海民族大学挂职快三年了。这三年里我没有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但无怨无悔。因为,我要把文章扎扎实实地写在青藏大地上。”
“常常有人问我,扎根西部的这三年亏不亏?后不后悔?是不是损失了什么?”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俭朴的工作室里,刘彤彤教授面对着课题组的年轻教师语重心长,“我在青海民族大学挂职快三年了。这三年里我没有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但无怨无悔。因为,我要把文章扎扎实实地写在青藏大地上。”
“坦诚地说,我并不是出于情怀主动去宕昌扶贫,而是在宕昌的两年挂职扶贫让我有了这份情怀。”2016年10月,学工部教师吴金克被遴选为“扶贫干部”,离开他热爱的学生助困工作,到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挂职副县长进行帮扶。
2550公里、海拔3700米,从天津到西藏,从平原到高原,从2016~2019年,从教30余年的天大附小教师祖凤国老师在对口支援单位——拉萨市实验小学圆满完成3年半之久的援藏教学工作。“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在这里,我见证了高原环境的艰苦与艰险,也同样体会到它的美丽与魅力。来到西藏,扎根高原,酸甜苦辣,我痴心不悔!”
海河之滨,巍巍北洋。这里不仅培养了一群志向高远、出类拔萃的学子,更有一群博学多才、乐于奉献的教师。天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吕学斌老师不仅勤勉耕耘于教育和科研领域,大放异彩;还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离开亲切温暖的家乡,告别了8岁的孩子和近70岁的母亲,不远万里赶赴边疆,担负起支援教育支援边疆的重任。3年多的援藏工作,他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天大人”“家国情怀”的使命与担当。
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挂在山上,飘在云间,像一根细细的绳子,一头连着山下的世界,一头连着山巅上云朵般的坝尾村。唐阳,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19届博士毕业生,是云南省水利厅建设运行管理处的一名基层干部,作为省委选派赴当地扶贫的驻村第一书记,他怀着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初心来到坝尾村,扎根乡村大地,书写“家国情怀”,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招”“硬招”帮助当地精准...
11月11日下午,发展中心联合党支部走进教育学院,与教育学院2019级各专业研究生进行座谈,开展志愿服务,为学生答疑解惑。